12月24日,建筑设计学院第一、第二、第三党支部联合组织了一场学院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活动,以促进学院教师多学科跨专业交流,激发科研合作热情,夯实学院科研阵地。
活动由学院副院长兼第一党支部书记孙英芳老师主持。孙院长指出,学院教师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是推动学院科研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方式,举办此次活动,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合作分享的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学术沟通、协作和共同进步。
活动中,学院6位高层次人才从前沿学术会议分享、国土空间规划学科教育、大树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园林植物株型景观应用及调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经验、建筑日照标准及其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交流。
(一)建筑生如果没有弄脏自己的双手,就没法深入理解空间
朱启东(博士)老师分享了2024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的参会经验,重点讲述了同济大学、重庆大学、深圳大学等建筑学顶尖高校在建筑数字化科研与教育中的改革方向和研究成果。汇报结束后,在场教师对我院进一步的科研、教改项目研究方向展开讨论。
(二)实践和学科理论创新要双向互动,探讨“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新方法
裴海强(正高级工程师)老师就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进展、规划学科研究的总体状况及学科教育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享。他从上层政策改革实施到下层学科建设发展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分享结束后教师们就国土资源数据在科研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
(三)为什么要关注远方向光而生的大树
王昕(博士)老师分享了她基于亚热带、热带十个海拔梯度样地的植物调查数据,分析影响大树分布的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大树对植物不同林层的影响。汇报结束后,在场教师就大树和古树的差别,大树的生长机制、大树育种转化以及古树和古建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四)掌握植物株型的调控机制,推动下一次绿色革命发展
张红亮(博士)老师分享了植物株型在产量、抗性提高及景观应用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价值,引出研究调控株型“横向”与“纵向”生长调控机制的重要性。他以茉莉为研究对象,找出3个可调控植株株型的调控基因,赤霉素受体基因(JsGID1b1、JsGID1b2、JsGID1b3)。
(五)在研究基础上,找出工作创新点,申请国基才能事半功倍
韩金汾(博士)老师分享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策略与注意事项,一是评审流程介绍,包括项目形式审查、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并介绍了在此过程中审查的主要内容、评审专家职责、常见的问题及注意事项;二是详细介绍了填报操作流程,以及填报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和可能出现的错误;三是申请书各部分撰写的内容和要求,分享常用格式及填报策略。汇报结束后,在场教师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六)建筑日照标准,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
崔毅(博士)老师报告了关于“建筑日照标准”的相关概念、原理、和现行规范要求,结合在实训教学环节与设计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差异,从我国住宅建筑、医疗建筑等建筑类型出发,阐释了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如何合理设计来满足“建筑日照标准”,并对今后的建筑设计实训课程内容进行了探讨。
汇报分享结束后,大家对彼此的工作都产生了高昂的兴趣,陈宏吉、薛萃、王梅莹、褚旭东、李晓霞等教师结合讲座内容,围绕学科建设、实践教学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分享了心得体会。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为跨专业交流提供了优质平台,对教学科研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活动尾声,副院长孙英芳作总结发言,充分肯定交流成果,并强调将持续推进教师能力提升系列活动。本次分享会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与会人员共同表达了对接续活动的期待。
此次学术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激发了老师们的研讨兴趣,丰富了学院教师的科研生活,促进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大家纷纷表达了对今后持续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的期待,希望通过学术分享和讨论,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共同开创建筑设计学院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审:王昕 二审:刘双英 三审:马丽)